煎药室:
制药师寸步不离,严把中医药质量关
3月14日,在医院制剂室,一个两米多高的圆柱形提取罐耸立在房间中央,十几个袋子整齐的码在一旁,里面满满装了各式中药。90后药师陶骏楷正循着提取罐左侧的梯子利索地爬上操作台查看压力表,发现压力值略高于0.1兆帕压力。陶骏楷立马把压力阀门向下微调了一些。疫情期间,这样的动作,陶骏楷每天要重复上百次。
2月10号,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紧急下发通知,部署向所有复工复产的企事业单位免费发放预防药方,医院承担了长沙市五个区县、以及国资委的中医药汤剂供应任务。医院积极行动,火速成立预防中药发放小组,紧急调配原材料,组织人员加班加点赶制预防中药。陶骏楷和同事们24小时连轴转,加班加点熬制中药。
煎药室环境潮湿夹杂着浓重的中药味,虽然安装了换气扇,但提取罐等设备散发出的蒸汽和热量,使室温达到30多度。陶骏凯和同事们常常一站就是一整天,连中饭也赶不上吃。
陶骏楷详细解释道:“调节压力阀就相当于控制煎药的火候,要适时调整。像预防中药二号方中间有陈皮、金银花等药材,因此煎制时间不能过长,火候和浓度的把控更要讲究适度,不然会影响药效。”作为一名从业8年的中药师,陶骏凯明白,再好的原材料,如果在煎熬过程中不把握好分寸,药效也会大打折扣。为了患者喝到的中药汤剂发挥出最好的效果,他和同事们必须在选材、煎制的过程中,严把质量关,谨慎再谨慎。
运输:
冒雨搬运,抗“疫”路上分秒必争
主管药师张海文是制剂室的班长,今年52岁。从大年初三至今,他一直坚守在制剂室,配药、审核、煎药、包装等环节,他都要一一把关。药材煎好后,成桶地装好,需要运到中药房进行包装。刚熬制好的中药还是滚烫的,有100多度,加上中药房在另一栋楼,来回有一段距离,中途的运输工作也皆非易事。
有一次突然下起大雨,科室的刘广和瞿运贵,顾不上那么多,扛着100多斤的中药桶,冒着雨就往外运。一趟接一趟。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们没有时间去等,有条件就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李晋是医院中药房从业多年的“老员工”了。疫情期间,他不仅需要进行门诊住院患者的日常煎熬中药工作,还要进行预防中药的包装。
有一天晚上,医院突然接到长株潭烟草物流有限责任公司3000剂预防中药的紧急订单,第二天一早就要送过去。接到消息后,家住长沙西站附近的李晋,立即驱车从家里赶回医院工作岗位,忙完已是深夜。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中药房:
加班加点包装,科室成员随叫随到
医院中药房,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取药、配药、包装、和患者叮嘱注意事项……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主管药师解园是中药房的班长。作为药房的负责人,她需要确保药房有序运转。疫情期间,各个企业订单,少则几百多则上千人份,一人份6-10包不等,一个订单就是上万包中药,工作量猛增。
日常工作不能停,科室姐妹们只能挤出空闲时间配置、包装。“有时候企业要得急,我们只能加班加点赶制。”
解园从业20年了,经历过非典,具有极高的职业敏锐度。她说“年前我就预感到此次疫情不寻常。”因此今年春节期间,她只在家里吃了一个团圆饭,大年初一就立刻赶回了工作岗位。
“疫情面前,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穿上这身工作服只能上。” 解园说,一路走来,科室里其他成员的团结和付出也让她很感动。“有时候晚上临时增加订单,科室的成员一个电话就赶过来了,基本随叫随到,没人讲一句多话。”两个孩子的母亲杨梅,疫情期间一直坚守岗位,周映文有孕在身,还在积极参与防疫工作……有他们的付出,一副副预防用中药、香囊,载着中医人的嘱托和祝愿,送达长沙千家万户。
截止目前,医院参与治疗的疑似病人、发热病人服用中药500多人次,为到医院来就诊的病人提供免费服用中药2万多人次,用于其他病人网上挂号购买、到医院购买8万多人次,参与疫情的预防药方共计45万份,发放香囊3万余个,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宝贵的中医药智慧。
上一篇:没有了